平南县发展轮作模式助农增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改善土壤肥力
养分互补
在轮作模式下,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豆科作物(如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如水稻)轮作。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其根部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氨态氮,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当后续轮作水稻时,水稻就能利用土壤中增加的氮素,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蔬菜与粮食作物轮作时,叶菜类蔬菜往往对土壤中的速效养分需求较多,而粮食作物如玉米对土壤深层养分的吸收能力较强。轮作可以使土壤各层养分得到均衡利用,避免单一作物过度消耗某一类养分而导致土壤肥力失衡。
改善土壤结构
一些深根作物(如红薯)与浅根作物(如白菜)轮作。红薯的根系深入土壤,在生长过程中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之后轮作白菜时,疏松的土壤结构有利于白菜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白菜的产量和品质。
减少病虫害发生
打破病虫害的生存周期
害虫方面
许多害虫具有特定的寄主植物。例如,水稻的某些害虫(如稻飞虱)主要危害水稻,如果连续多年种植水稻,稻飞虱的种群数量会不断积累。而采用轮作模式,如水稻与甘蔗轮作,稻飞虱失去了适宜的寄主环境,其种群数量会大大减少。因为甘蔗的植株形态、生长环境和营养成分与水稻有很大差异,不利于稻飞虱的生存和繁殖。
病害方面
对于一些土传病害,轮作的效果更为明显。例如,连作花生容易感染根腐病,病原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如果实行花生与小麦轮作,由于小麦的生长改变了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环境,不利于花生根腐病病原菌的生存和侵染,从而减轻花生根腐病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优化作物生长环境
通过轮作,土壤肥力得到改善,病虫害减少,为作物提供了更有利的生长条件。例如,在平南县的一些农田里,先种植一季绿肥作物(如紫云英),绿肥翻耕入田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接着种植西瓜,西瓜在肥沃、疏松且病虫害较少的土壤中生长,藤蔓更加健壮,果实的糖分含量更高,产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充分利用季节和气候资源
轮作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季节和气候适应性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平南县冬季气候温和,适合种植越冬蔬菜。农民采用水稻 冬季蔬菜的轮作模式,在水稻收获后及时种植白菜、萝卜等蔬菜。充分利用冬季的光、温、水资源,增加了土地的产出,而且冬季蔬菜在市场上往往能获得较好的价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多样化的农产品供应
轮作使平南县的农产品种类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还能生产多种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这种多样化的农产品供应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可以拓展外地市场。例如,平南县的特色水果龙眼,如果在龙眼园里进行轮作一些短期的豆类作物或蔬菜,在龙眼幼龄期或收获后的空闲期增加了土地收益。同时,多样化的农产品供应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当某一种农产品价格波动时,其他农产品的收益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由于轮作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平南县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例如,轮作生产的优质大米,其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在市场上能够获得更高的价格。同时,绿色、环保的轮作农产品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有利于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