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川渝两地深化合作,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主要举措如下:完善协作机制: 规划与协议推动:2022 年配合国家部委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共同实施 148 项重点任务。各层面签订落实 131 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相关单位召开生态环保工作推进会等 120 余次。 建立联合督察执法机制:签订川渝联合督察协议,制定联合执法年度工作要点和跨界流域水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方案,修订执法裁量权统一标准,形成 10 项共识和 12 项措施,毗邻 19 个市、区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 创新管理与协同办公:首创成立川渝联合河长办,互派干部集中式办公,协调解决 81 条跨界河流治理问题;建立全国首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省际联防联控机制等多个首创性机制。加强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开展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小组,联合实施五大行动。 水污染防治:聚焦水生态开展协同立法,在 5 条重点跨界流域协同实施 140 余个治理项目,签订两轮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3 个川渝跨界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 100%。 土壤污染防治:协同推进毗邻区域土壤污染整治,制定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并更新,四川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重庆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管理。推进生态建设: 生态廊道与造林:印发“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开展跨省域、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超 1300 万亩。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联合推进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以川渝高竹新区为试点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备份中心,搭建协同发展平台。 绿色金融与环境权益交易:优化绿色金融创新手段,建立项目储备库;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启动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开展跨省市排污权等交易,达成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