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随着市场行情转暖,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启自购模式。截至7月29日,已有126家公募机构对旗下基金产品进行自购,累计自购次数达5429次。相关情况如下:自购情况举例:7月28日,方正富邦基金发布公告称,自7月24日起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金额不少于2500万元,这是该基金公司年内第二次自购。今年4月,方正富邦基金曾出资500万元自有资金认购方正富邦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7月初,大成基金也公告称,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拟任基金经理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自购资金流向: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126家公募机构合计净申购旗下产品49.66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自购额达22.98亿元,占比46.28%,债券型基金自购额为22.35亿元。被动指数型基金是权益类中最受青睐的品种,自购规模达10.26亿元,在总自购额中占比达20.65%。自购行为的意义: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将自身利益与基金业绩、持有人利益深度捆绑,彰显了其对自身投研能力的信心以及与投资者共进退的决心,承诺1年持有期也表明了基金公司对市场长期看好,愿意与持有人共同承担风险、分享长期收益,增强投资者信任。自购背后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发起自购,核心原因在于其对政策端利好与经济基本面相对乐观的判断。政策利好与经济基本面的双重共振,使得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不断涌现,基金公司借此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