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涉外仲裁事业发展迅猛,已逐步成为国际商事仲裁新目的地。相关情况如下:具体表现: 试点成效显著:自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以来,成果丰硕。北京初步形成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上海2024年全市仲裁机构受理涉外案件量和标的额分别较2022年增长61%和66%,亚太仲裁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广州、深圳两家仲裁机构受案争议金额持续位居全国和全球前列,2024年涉外案件争议金额占全国30%。 跻身全球前列:国际仲裁权威评估机构2025年调查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同时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北京仲裁委员会年均标的额过千亿元。 裁决认可度高:海南国际仲裁院裁决在马来西亚高等法院获得承认和执行,中国仲裁裁决在全球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贸仲仲裁裁决在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院得到全部执行,仲裁国际公信力不断提升。相关数据: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仲裁机构285家,仲裁员6万多名,其中境外仲裁员3400多名。2024年,全国共办理涉外仲裁案件4373件,涉外标的额1978亿元,为促进国际经贸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原因分析:政策支持是重要推动力,北京、海南、广东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从机构建设、人才培养、配套保障等方面细化落实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任务。同时,中国商事仲裁以法律法规建设为根基,以制度创新为驱动,以科技赋能为支撑,在法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实现重大跨越,如2024年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上海北外滩开庭并作出裁决,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