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效能需要从多个方面精准发力,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快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切实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让企业能够放心投入基础研究。 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适当提高扣除比例,简化手续,扩大范围,形成研发加计扣除、补助补贴、捐赠税收减免等综合性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减轻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资金负担。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通过政府技术采购等方式,提出对前沿技术的需求,推动企业探索、解决前沿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企业基础研究成果提供市场出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减少基础研究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流动障碍,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向有需要的企业流动。 联合培养后备力量:企业根据发展需求,提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求,推动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进行调整,并给予学生更多参与企业实际研究的机会,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人才共育。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企业科技人才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职称评审等机制,促进企业科技人才成长,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企业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明确投入重点:企业应认识到基础研究投入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取更多利润,更倾向于支持面向自身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活动,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需求,合理安排基础研究投入。 保障经费稳定: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适当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保障经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因短期利益而减少基础研究投入。 参与联合基金: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作用,实现企业出资、政府配套、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引导更多企业加入联合基金,扩充基金容量,扩大领域覆盖范围。深化产学研融合 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参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研究问题设定,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设立研究基金和实验室,提出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做好“答题人”角色:企业主动对接高校开展的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以及科研机构开展的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积极探索相关研究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履行“阅卷人”职责:企业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筛选,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判断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化前景,为后续的研究投入和成果转化提供决策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