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我们能从中国科技成功学到什么
深圳华强北的摊位上,从微小的电子元件到整机设备一应俱全,这里曾是“山寨”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
“站在街头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对迈进未来的强烈渴望。”美国《大西洋月刊》在近日的报道中描述了一位赴华游客的感受,高耸的摩天大楼、高速铁路、巨型桥梁以及随处可见的电动汽车和超级应用,都展示着中国科技的巨变。
曾经的技术追随者,如何在几十年间跃升为科技强国?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引起美国媒体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
01 中国科技:从追赶到领先的崛起之路
从技术相对落后地区到全球科技强国,中国完成这一转变仅用了几十年时间。美国媒体惊讶于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大西洋月刊》直言,赴华的外国游客常常经历“未来冲击”。
他们惊叹于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科技应用场景。
中国已成为真正的创新强国,不仅推出无人驾驶飞行出租车,更拥有大批机器人、天宫空间站、全球最大水电工程等重大科技成果。
数据显示,中国在短短十年间安装了全球近半数的工业机器人,拥有全球70%以上的高速铁路网络,5G基站总数全球占比高达60%。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全面崛起。
02 独特优势:中国科技崛起的三大支柱
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赛中的崛起得益于其独特的综合优势。
庞大且技术娴熟的劳动力队伍是中国科技崛起的第一大优势。
从工厂工人到顶尖工程师,中国拥有完整的人才储备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孵化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国企业可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后迅速走向全球,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先行、全球扩张”的发展路径。
通过高投入和自力更生的努力,中国显著降低了对外技术依赖。
从芯片到大型货船,中国自产比例不断提高,供应链自主性日益增强。
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充分展示了这些优势的协同效应。
中国的电动汽车不仅具有价格优势,更在性能、设计和技术创新等多个标准上优于美国产品,展现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03 硬核实力:从“山寨”到创新的蜕变
中国科技企业最鲜明的特征是自主硬件制造能力。
这种成功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基础设施和技术专长。
深圳从昔日渔村蜕变为高科技都市的历程,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大西洋月刊》记者今年2月探访了深圳华强北地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
这里陈列着各类电子元件,不久前还常被与“山寨”相联系的华强北,如今已涌现出众多创新成果。
“山寨一词似乎已失去原有含义”。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及其团队在《纽约时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在技术的传播、商用和量产方面积累了真正的优势。
回溯历史,能够以最快速度接受和传播技术的国家往往成为赢家。
04 压力转化为动力:制裁下的科技突围
面对不利因素及外界唱衰,中国科技发展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韧性。
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政策,反而倒逼了中国企业加速创新。
美国对尖端芯片实施出口管制,试图遏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
但中国近期的突破表明,此类制裁反而激励了中国企业家在人工智能训练和商业化方面的努力。
他们尝试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
曾在AMD担任高管长达11年的半导体行业分析师帕特里克·穆尔黑德指出,认为中国将永远落后于美国及其盟友的看法与历史经验不符。
“我在科技行业干了30年,听过很多‘哦,中国搞不定这个’的说法,”帕特里克表示,“现在来看,中国‘能搞定’只是时间问题”。
05 经验借鉴:美国应向中国学习什么?
美国媒体认为,美国应该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而不是一味遏制。
若美国因傲慢或敌意而拒绝承认中国取得的成就,最终可能沦为更封闭的保护主义国家。
美国可借力中国企业的硬件制造专长。
若希望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必须设法吸纳那些渴望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建厂的中国人才与企业。
开源理念在中国AI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AI技术可能成为全球许多地区的标配,从而提升中国技术的竞争力,并使中国能塑造全球技术标准。
美国应受到中国科技实力的激励。
若想重振工业,美国须加倍投入,支持科研、制定吸引海外顶尖人才的政策、减少监管障碍。
在特定领域,加强合作将使双方受益。
若美国希望振兴并扩大制造业,尤其是在电池、汽车零部件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潜在贸易协议应包含允许中企向美企授权知识产权内容。
埃里克·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警告:如果美国只着力于削弱对手实力,则可能陷入停滞,届时中国或许会向世界展现出比美国更具吸引力的未来愿景。
《华尔街日报》则注意到一个细节:中国的芯片技术越进步,美国就越想“拖住”中国前进的步伐。但科技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封锁只会加速创新。
面对中国科技的崛起,美国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封闭保护,还是虚心学习对手的长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