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启动,两岸共绘乡村融合新图景
三明市会议中心内,四百多位两岸嘉宾齐聚一堂,在共同的家园里探寻着血脉与文化的根脉。
11月6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建省三明市正式启幕。这座被誉为“闽中明珠”的城市,再次成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焦点。
本届论坛以“致力乡村发展 聚力两岸融合”为主题,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等十余家单位联合主办,吸引了包括中国国民党前代理主席林政则在内的400多位台湾嘉宾参与。
两岸乡村融合的“三明实践”
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三明市在三年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自试验区成立以来,三明全市新增台资企业106家,投资总额达8.01亿元人民币;18个项目入选闽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清单;12家基地获批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示范推广面积达2.47万亩。
三明市委书记李春在论坛上表示,三明始终牢记重要嘱托,聚焦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在乡村融合、经贸融合、人文融合上持续发力,做深做实“通、惠、情”文章。三明市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化多领域合作交流,探索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
01 论坛亮点:两岸智慧碰撞,共享经验
论坛上,6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围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 打造两岸心灵家园”主题,从政策、实践、案例、创新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分享。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从国家层面梳理了传统村落保护的脉络。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阎亚宁则分享了《台湾特色村落活化再利用的经验》,详细介绍了台湾在特色村落活化中的具体实践及启示。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胜熙以南岩、龙潭村为例,总结了福建传统村落实现活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台青王怡雯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展现了传统村落与文旅产业结合发展的无限潜力。
02 三明实践:两岸融合的成果丰硕
三明正日益成为两岸乡建乡创的热土。目前,三明已累计引进30支台湾乡建团队,80多位台湾建筑与文创人才扎根乡村开展服务。
这些团队共同打造了11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项目及72项“陪护式”乡创项目。
其中,三元区样板县(区)、尤溪县新阳镇、联合镇等项目被列为全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观摩点。
面对农村老龄化趋势,三明积极借鉴台湾社区养老经验,推广“学养结合”的乐龄学堂模式。
并与台湾苗栗县、南投县等地乐龄学习中心签约合作,建成200所乐龄学堂,惠及3万余名长者。
03 台胞故事:扎根三明,共享发展机遇
在论坛现场,台胞林秀莹的创业故事被广泛传扬。“在建宁县,林秀莹大哥与我们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以‘台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带动我们112户农户人均增收4000多元人民币”。
林秀莹于2002年偕同妻子来到建宁县,引入台湾精细化种植模式,在黄花菜基地中套种油茶,目前种植规模已突破十万亩。
他在论坛现场感言:“大陆为在闽台胞参与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我在这里创业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林秀莹的成功只是众多台农台企在三明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三明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台胞选择来这里创业就业。
04 青年交流:两岸融合的生力军
青年是两岸融合的生力军。今年以来,三明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永安)青少年篮球赛等多项两岸青少年体育赛事,邀请300多名台湾青少年前来参赛。
赛事期间,还组织台湾青少年参与两岸家庭结对、非遗体验、沙县小吃制作等互动活动,构建起 “赛事+文化+情感” 多元交流机制。
为营造更加便利的台胞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三明出台了台胞住房保障实施方案及“台湾人才引育专项支持”政策。
为前来三明发展的台湾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让更多台胞在这片热土上安心创业、舒心生活、同心发展。
05 文化纽带:维系两岸亲情的精神原乡
三明是朱熹诞生地、沙县小吃发源地和世界客家祖地,当地充分运用朱子文化、小吃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资源,持续拓展三明与台湾多领域交流。
试验区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各类对台交流活动140余场,吸引逾万名台胞到三明参访交流。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在论坛上指出,乡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两岸同胞血脉亲情的重要纽带。
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共护文化根脉、共促产业振兴、共创美好生活。
论坛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成果展。展板上,三明市已引进30支台湾乡建团队,80多位台湾专业人才扎根乡村,打造了11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项目。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阎亚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岸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各有特色,大陆注重“修旧如旧”,台湾强调 “空间再生” ,这种差异化为彼此提供了互补学习的空间。
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副教授杨建基在论坛上分享了文旅IP在台湾聚落活化中的核心价值,他认为这正是三明传统村落活化与两岸融合发展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