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硕士在母校附近摆摊卖包子火了,父母南下陪他创业
杭州转塘象山国际广场旁,一群人在细雨中围着一个小摊,等待新鲜出炉的北方大包,队伍中不乏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和老师。
杭州转塘象山国际广场上,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唯宏的北方大包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这位非遗保护专业的毕业生没有选择传统的艺术道路,而是在母校附近摆起了摊,卖起了家乡风味的包子。
从今年4月份摆摊至今,他的包子已成为附近居民、美院师生甚至远道而来的食客们热议的话题。“敢在南方卖北方大包,胆子挺大啊!” 一位顾客这样评价道。
01 美院硕士的另类选择
赵唯宏前年从中国美院非遗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的导师是浙江省非遗专家,听说学生在卖北方大包,还特意到摊位买来尝过。
对赵唯宏而言,传统美食也属于非遗,他现在跟着妈妈学蒸包子、擀面皮、捏褶皱,正是非遗在实际操作中的传承。
“我觉得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人间烟火气也会在人们的味蕾与口碑中一代代传承下去。”赵唯宏说道。他的导师也支持这一观点,对他摆摊卖包子的事情非常认可。
02 北方大包的南方之旅
赵唯宏老家的北方大包有30种不同口味。从经典的牛肉、猪肉,到创新的鱼香肉丝、麻辣鸡丁,肉末土豆丝,甚至还有红烧肉、肥肠等特色馅料。
这些包子的制作技艺主要来自他的父亲老赵——一位炒过10多年鲁菜,摆过摊,开过店的资深厨师。
赵唯宏比较南北包子差异时说:“通常北方包子更大,捏得圆润饱满,南方包子薄皮汤鲜。”他家的包子面皮是65克,肉馅55克,每个包子约重120克,这让不少顾客直呼“包子大小震惊到了我”。
03 家乡味道的召唤
在赵唯宏的顾客群中,有不少是被家乡味道吸引而来的北方人。
一位从滨江专门乘坐地铁来买包子的吴女士说:“自己老家山东淄博,在杭州生活26年……很少吃到老家包子的口感。”她一次就买了120块钱的包子,要给朋友和邻居都带一点尝尝。
南方人和北方人对包子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赵唯宏的客户微信群里,关于“南方大包和北方大包”的讨论总是很热烈。
“肉包没啥好吃的,胡萝卜豆腐包的面皮有点焦了,”一位顾客评论道,而另一位河南人则反驳:“绝对正宗北方的馒头包子,我一吃就吃出来了。”
04 全家总动员的创业之旅
听说独子要扎根杭州,今年老赵把老家的店铺转了手,带着老伴南下,陪着儿子在杭州创业。
如今,赵唯宏和父母每天下午5点出摊。4点多,第一位吃客吴女士就从滨江乘坐地铁专门来拿包子。
赵唯宏主要负责在网上做推广,他家的北方大包已经从转塘火到了双浦。
“双浦地铁口旁的一家网红菜市场,此前已经联系我了,专门给我留一个档口,不过我们还会坚持在象山这边摆摊。”赵唯宏说。
05 非遗与烟火气的结合
赵唯宏没有把摆摊卖包子仅仅看作一门生意。
作为非遗专业的毕业生,他发现了非遗在实际操作中的感受,这是纯理论学习难以体会的。
赵唯宏现在的主业是带队研学,带着孩子们去贵州、去南极,去看非遗和大国重器。
除了本职工作,他未来也会继续研发更多包子馅料,还将在食养馒头等方向继续探索。
赵唯宏的包子摊已成为象山国际广场的一道风景线。一位从古荡专门坐地铁转公交来买包子的大姐,一次买了52块钱的包子。
两个美院附中的女孩冒着小雨排队买了三个牛肉包,其中一位说:“我老家在徐州……还是喜欢老家的北方大包。”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或许就是非遗在当代最生动的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