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跨国科研合作,中国主导地位增强 
一项针对近600万篇研究论文的分析显示,中国科学家在中美科研合作中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标志着全球科研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在中美科研人员的合作项目中,中国科学家在近半数项目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数据源于对近600万篇研究论文的分析,显示2023年在中美联合研究项目中,中国科研人员担任领导角色的比例达到45%,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仅为10%或30%(不同来源有差异)。 
 
这一变化凸显中国在制定全球研究议程方面的影响力正迅速提升。 
 
01 科研主导权的历史性转变 
跨国科研合作中的主导权一直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 
 
这项由武汉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芝加哥大学学者共同进行的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科研项目的贡献声明和作者数据,突破了传统仅统计论文数量或引用指数的局限。 
 
研究视角从“数量”转向“主导力”,更能真实反映各国在科研合作中的实际影响力。 
 
数据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在中美合作项目中的主导比例从2010年的10%(或30%)飙升至2023年的45%,短短十三年间增长了三倍以上。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中国已从单纯追求科研成果产出数量,转向更加注重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引领。 
 
02 科研格局转变的多重影响 
科研主导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中国在国际科学话语权上的增强。研究人员特别指出,他们的视角为观察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日益增长的领导地位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结果表明,中国不再只是“生产”更多的科学成果,而是在实质性地“引领”这些成果的生产过程。 
 
研究还模拟了中美科研“脱钩”的情景,包括双方合作减半甚至完全中断。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国在全球联合研究中担任主导地位的比例不降反升。 
 
原因在于,中国科研人员在与欧洲或其他国家合作时,担任主导角色的可能性要高于和美国合作。 
 
美国科研界当前面临的动荡加速了这一格局转变。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大规模预算削减和联邦科研机构裁员,导致了美国科研人员大规模外流。 
 
从加拿大到丹麦,多国政府纷纷推出快速签证计划和资金投入,以吸引这些流失的科研人才,而中国正是这场人才争夺战的重要参与者。 
 
03 战略领域与未来预测 
研究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定的11个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果显示,中国在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科学等8个关键领域,有望在2030年前与美国在主导地位上实现持平。 
 
这些领域都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阵地,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如果当前趋势持续,中国将在2027年或2028年实现与美国的科研领导力均衡,双方在联合研究中将发挥同等重要的领导作用。 
 
这一时间点的预测,凸显了中国科研进步的速度与效率。 
 
中国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科学外交。 
 
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投入333亿元人民币用于培养外国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一带一路”国家。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中,多数项目已由中国科研人员主导。 
 
04 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不仅限于基础科研。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其团队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负责人在《纽约时报》的联合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已经从互联网革命初期的追赶者,凭借开放生态和制造优势后来居上,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 
 
中国在技术的传播、商用和量产方面积累了真正优势。 
 
当领先的美国公司选择推出专有人工智能模型并收费时,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免费向公众开放模型,迅速扩大了技术影响力。 
 
这种开放策略确保了全球研究者和开发者能更便捷地接入中国技术。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同样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最近报道,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已达到新高度,欧美制药巨头近期斥资数十亿美元争相收购中国研发的药物。 
 
这些药物一旦成功商业化并获得监管批准,将用于癌症治疗。 
 
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科学等八大关键领域,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与美国并驾齐驱。 
 
科研领域的这一转变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代表着全球知识生产体系的根本性重组。 
 
正如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所言:“美国必须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公开分享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和技术成果”。 
 
 
 |   
 
 
 
 |